杜聿明被围陈官庄,但为何华野选择1个月才进攻?我军:时机未到
大决战的淮海战役,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华野围攻碾庄黄伯韬兵团,中野硬吃华中黄维兵团,和华野陈官追歼杜聿明集团。不过和碾庄以及双堆集攻打“两黄兵团”的惨烈相比,在陈官庄歼灭杜聿明集团20多万军队,反而显得异常轻松。而且更耐人寻味的是,淮海战役中,我军作战都是分秒必争,但为何在进攻杜聿明集团之前,却对陈官庄内敌人整整围困长达的1个月的时间。
这么长时间的围困,我军难道就不怕战场出现变故,让这伙敌人跑掉?
围困陈官庄
在解释这个原因前,我们首先要知道杜聿明被困陈官庄的始末。
在碾庄的黄伯韬被我军歼灭,黄维兵团在双堆集地区陷入中野包围圈之后,在徐州地区邱清泉、李弥、孙元良三个兵团以及徐州剿总的其他部队已经成为孤军。为了保存国军在中原最后一支战略兵团,老蒋决定放弃徐州,并让徐州“剿总”副总杜聿明率军突围到淮河甚至江南地区保存实力。
展开剩余86%不过就在杜聿明带兵准备往东南方向突围的时候,老蒋爱微操的老毛病又犯了,看到中野进攻受阻误以为双堆集还有一线生机的他,选择让杜聿明集团先解救黄维兵团,然后一起南撤(这也导致杜聿明失去最佳突围时间),同时为了接应黄维兵团,还让刘峙到蚌埠,带着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再次北进,接应杜聿明集团和配合黄维兵团的突围。
11月30日杜聿明开始撤退,我军渤海纵队占领的徐州,从碾庄休整过来的华野大军12个纵队开始全面南下追击杜聿明集团,到了2日我军的已经追上了杜聿明集团(主要是杜聿明南撤的时候带了大量的家眷、财宝等辎重,人多车多导致道路堵塞)。在被围之后,杜聿明立即组织突围,但孙元良兵团在突围过程中被歼大部,剩下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不敢突围,只能退回陈官庄转为就地固守。到了12月6日,陈官庄已经被我军16个纵队团团围困。
到了1月初,华野决定给拒不投降的杜聿明集团展开最后一攻。
在总前委的授意下,粟裕决定组成三个集团负责进攻,其中3、4、10、渤海纵队和部分地方部队组成东集团负责牵制佯攻,以1、9、12纵队编成北集团,2、8和11纵队编成南集团,担任各自方向的主攻任务。东方集团中心突破,分割邱、李两兵团联系。总攻从1月6日开始,在总攻开始2个小时内就已经占领国军十几个据点,说兵败如山倒一点不为过。
1月7日,李弥兵团最先被我军突破,20多个据点都被我军攻占,防线被突破的李弥只能逃到的邱清泉的防区,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的防线被进一步压缩,正好有利于我军对其一网打尽。到了1月9日,已经孤注一掷的杜聿明,指派国军空军投放毒气弹掩护撤退,但没想到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,就被华野在1月9日黄昏突破其防线。激战一昼夜之后于10日16时,全歼杜聿明集团,俘虏杜聿明,击毙邱清泉,李弥趁着混乱假扮成老百姓逃跑。至此陈官庄战役结束,也标志着淮海战役以国军的大溃败而告终。
整个陈官庄战役,我军一共歼灭了国军3个兵团(邱清泉第2兵团、李弥13兵团和孙元良第6兵团)、10个军、25个师加上其他的附属部队一共26万余人,缴获各种火炮1699门、坦克107辆、装甲车26辆。而我军在作战中的伤亡仅仅为17900人左右,这与碾庄和双堆集的惨重伤亡形成强烈的反差。
为何要围而不打
了解完陈官庄战役始末,就能知道我军的为何12月6日就已经完成对杜聿明的包围,但为何要1个月以后才对其发起总攻。
首先,杜聿明已经被团团包围,压根就没有突围的可能。
我军之所以敢在1个月之后才解决杜聿明集团,主要的前提是杜聿明集团已经突围无望了。对于这20多万国军还有随军家属,我军已经将其压缩在一个5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,26万人再加上家属和一起南下的徐州高官和学生补给都成问题。与其花大量的伤亡去进攻尚且处于精锐的杜聿明集团,还不如围而不打,通过围困来消耗其补给,通过“困”来将其拖垮。
事实上,被围在陈官庄的国军可谓是惨不忍睹。
当初从徐州南下的时候部队所带的补给只有一周时间,在被围陈官庄时早就用尽。此时想要获得补给只能依赖空投,但本身国军的空中力量就很弱,空投下来的物资压根就不够分(很多都空投在我军区域)。邱清泉的第五军经常喜欢霸占空投区,李弥和其他部队得到的补给少得可怜。
很多人都只能吃树皮,麦苗,马皮等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。而且掌握这些物资的国军,还经常高价囤物资和空投的救命粮,很多富户和官员,甚至学生甚至为了生存下去,只能选择的变卖家产换取口粮,很多年轻的女学生也被这些军官们强占。
所以通过围困1个月后,除了邱清泉等死硬分子之外,基本上前线作战的士兵和下层的军官都已经没有顽抗下去的心思了,在我军的攻势面前不到4天就被全歼。
其次,是我军亟需休整,没必要再给华野增加无谓的伤亡了。
对于我军来说,淮海战役60万吃80万,本身就是要冒很大的风险,在一系列走钢丝的作战——攻碾庄、围双堆集作战中,损失较多。其中碾庄一战华野伤亡人达到了6万人以上,整个淮海战役华野部队一共伤亡超过10万人,占野战军人数的25%以上。而且长期的作战,部队已经极度疲劳,从打完济南开始,又投入碾庄和双堆集(陈士渠兵团)作战,部队减员严重,亟需补充。因此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为何要徒增伤亡。故而在这一个月我军一方面积极修整,另一方面通过政治和喊话攻势,华东局起草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》,规劝杜聿明等人“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,停止抵抗”,不断在心理上冲击国军。
最后,是通过杜聿明来威慑华北傅作义集团。
在1948年12月4日左右,入关的东野还不能对华北傅作义集团进行分割包围,傅作义集团随时都有可能会南下淮海战场,一旦华野的全部兵力全部都压上去,山东后方会变的空虚,被傅作义长驱直入,甚至会有被两路国军包夹的危险。所以当时军委让华野立即派一部分部队在山东北部进行部署,对傅作义进行威慑,在东野完成部署前,尽量不要对杜聿明集团进行总攻。
雨田君说
在淮海战役中,杜聿明兵败陈官庄也为国军这一场大溃败的画上了休止符。而我军在陈官庄战役中,通过拖后战术,将守军围困1个月才进行歼灭,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军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对于时局的精准把握,另一方面也是从大局观考量,为了北面的平津战役围歼傅作义全盘的考虑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