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海战役,碾庄距离徐州仅数十公里,为何杜聿明就是不救黄百韬?
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5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79

在大决战淮海战役中,60万华野和中野大军强吃80万国军,在碾庄、陈官庄和双堆集三个大型战役中歼灭了黄百韬、杜聿明和黄维三个集团,一举解决黄淮区域55万国军精锐王牌。纵观这场战役,我军打得可谓惊险,稍有不慎可能会让国军跳出包围圈,甚至两大野战军都有可能被80万国军吃掉的危险。

如果从现在的角度上看,国军方面并非一场胜算都没有,特别是在小淮海阶段解救黄百韬兵团作战——徐东阻击战,老蒋设想的“重新开花”作战,却在国军内部各派系的斗争,以及前线将领各种奇葩操作中,落得一地鸡毛。

那么为何在国军距离胜利最近的徐东阻击战中,国军为何会功亏一篑,直接导致淮海的大溃败呢?

惨烈的徐东阻击战

在黄百韬被运河阻挡的几天里,粟裕决定趁着黄百韬等待44军和100军的时机,果断将济南战役后还在休整的华野主力们集体南下,吃掉黄百韬兵团10万大军。在华野13纵占领曹八集之后,已经是突围无望的黄百韬,只能在碾庄等待徐州刘峙的救援。

展开剩余91%

而看见爱将被粟裕包围,顾祝同当即飞到徐州到前线督战,并让徐州3大主力——孙元良、邱清泉和李弥三个兵团组成东进集团,拯救大兵黄百韬。但“格局大”的老蒋心里面可不这么想,拯救黄百韬是一方面,但是吃掉华野主力和粟裕决战,执行自己得意的“中心开花”又是另一方面。因此在老蒋和顾祝同促成下,国军徐州剿总所有精锐,在刘峙的指挥下倾巢而出。

而对于我军这边,粟裕得知敌人的部署后,并没有动摇先打黄百韬兵团的决心,而同时为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,他对华野进行了调整。之前攻击济南战役中担任主攻的山东兵团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第7、10和11纵组成阻援兵团在林佟山至大许家地带进行防御,阻挡邱清泉、李弥兵团。老蒋想要和粟裕决战,粟裕却是想将老蒋的主力全部都留在徐州。在大许家正面除了宋时轮3个纵队之外,粟裕还安排了一支奇兵,由韦国清的苏北兵团(下辖2、12、鲁南纵队和中野11纵)绕后包抄从徐州出来的3个兵团,占领徐州南面的潘塘。

出奇兵占领潘塘,粟裕这么做也是当初豫东战役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成功经验。

其一:保守估计,苏北兵团南下穿插进攻,可以吸引徐州国军的主力,分担正面山东兵团的打援压力,让为华野主力进一步歼灭黄百韬争取时间。其二,则是更大的棋,一旦占领潘塘和陇海线,苏北兵团就可切断徐州援敌的退路,会同山东兵团一起夹击徐州国军三个兵团,等待打完黄百韬的华野最强战力——1、4、6、8和9纵,在吃掉黄百韬之后,再来歼灭徐州国军三个兵团。

可以说,粟裕此招可谓胆大心细。而徐东阻击战的关键在于两个,一个是大许上的宋时轮能否挡住,另一个则是韦国清能否拿下潘塘吸引国军主力。

徐东阻援正面:最强矛盾之争,战况极为惨烈。

大许家的宋时轮接到命令之后,就立马组织部队进行防御,具体布置为:十纵于北面防御团山、寺山一线;七纵居中防御魏集一线;十一纵在南方防御邓家楼一线。不过徐东的地形对我军不太友好,这片地形极为开阔,基本都是平原,除了小丘陵之外,压根就没有什么地形优势,难有战略纵深,而且碾庄到徐州不过50公里,一旦防线有机械化的邱清泉兵团两个小时赶到碾庄。而徐州出击的兵团前线指挥是国军悍将邱清泉,他命令第8军进攻寺山口、第9军进攻团山,5军进攻魏集,70军进攻邓家楼。

仅从双方的排兵部署上,就意味着从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,宋时轮是我军中善于打阻击和防守的名将,其指挥的10纵是华野最强之盾,有“排炮不动,必是10纵”的美誉。而邱清泉集中这4个军,全是精锐美械军,第5和8军是国军首批美械13个军之一,第5军更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。而为了打通碾庄的生命线,徐州剿总还加强了邱清泉兵团装甲和空军,在宋时轮的防线上,每天都要面对拥有几百门重炮和数十辆坦克,还有空军支援。

11月12日,也就是黄百韬被围的第2天,邱清泉的增援兵团开始进攻我军。

他让李弥兵团的8军向寺山口、团山进攻。守卫寺山口的10纵28师坚决打退敌军进攻,其中83团直接打退国军王牌42军的10次冲锋,电影《亮剑》中楚云飞和李云龙在淮海战场的攻防就是以这一场战役为原型。在阵地上,我军和国军在战壕中拼杀,在子弹用光的情况下,自己用刺刀甚至石头进行反击,战况惨烈程度可见一斑。13日,在空军和重炮的掩护下,第8军继续向团上10纵展开进攻,我军不得已只能退出阵地,但那天夜里,10纵突然向团山发起反击,靠着夜战和近战,我军从国手上又将阵地夺了回来。

李弥的进展不顺利,邱清泉本阵的进攻也是受阻,王牌第5军在大庙和马庄的攻势也被我28师瓦解,曾经骄傲的200师(戴安澜部队)在炮火的掩护下进攻我军主阵地,刚开始国军的进展还狠快,按照当时10纵在战后的报告中记录,当时第5军在进攻上还是很有一套:

敌进行攻击时善于集中其炮火与兵力,多采取宽大正面的而有重点的攻击。在主攻方向集中炮火轰击一点,集中坦克与步兵攻击一点。突破一点巩固一点,再行伸展。在攻击队形上采取前接头的三角队形,并有纵深的配备。在战术上善于寻我侧背或接合部,实行迂回攻击。如正面攻击不利时即就地停止,进行近迫作业,判知我翼侧薄弱时,即以一部实行大胆的翼侧攻击。待翼侧成功后,正面即行攻击。”

不过和第8、9军一样,第5军在攻占我军战地点后,等待他们的是善于肉搏战10纵指战员,好不容易占领的阵地,到了晚上又被我军重新争夺回去。

就这样在大许家一线邱清泉就和宋时轮一直僵在了那里……

潘塘战役:奇兵对奇兵,粟裕被迫调整战略。

上面说到大许家的阻击战是徐东阻击的正面,而韦国清苏北兵团的则是扮演奇兵角色。不过粟裕这招搂草打兔子的穿梭,却被邱清泉碰巧给阻止了。原来邱清泉在正面战场进攻受阻的情况下,也派了王牌74军(原整编74师)作为奇兵穿插迂回到我军阻击阵地的侧面,也想前后夹击。

11月14日凌晨(增援黄百韬3天后),74军先头部队和我军在潘塘分头驻扎,由于天黑谁也不认识谁,都将双方当成友军,仔细一看后,双方交起了火。《亮剑》中李云龙偷袭第五军(应该是74军)就是出自这场面,不过和电视剧中李云龙大胜不同,现实中的潘塘战役打的很焦灼,甚至我军还落了下风。要知道74军虽然在孟良崮战役被歼灭过,但是重组的74军战力并不差,老兵和战斗骨干很多,当年刘帅在阜阳还吃过74军的亏。

11月18日,意识到粟裕包抄自己后路的杜聿明(此时杜聿明从东北回来接替刘峙指挥),立马调集精锐70军96师和32师,从正面撤退下来,增援74军,在敌军2大王牌军的增援下,此战我军苏北兵团伤亡很大(苏北兵团除了2纵和中野11纵外,其他多是地方部队改编而来)。不得已只能放弃潘塘,想要包围的邱清泉的计划也落空。此战我军伤亡6000人左右,而为了诱敌深入,我军也主动脱离战场往后撤。

按照当时国军《戡乱战史》记载如下

“潘塘及其西南,共军与我激战竟夜,互无进展,18日晨,共军乘浓雾之掩蔽,再以密集队形,向潘塘猛扑,守军第74军、第12军(欠),以炽盛火力,予共军以迎头痛击,午后13时许,共军终不支,遗尸遍野而退,后经战场清查,共军遗尸多达七千余具,虏获无算,捷报传来举国欢腾。”

不过,让人意外的是,获得所谓的“潘塘”和“徐东”两次大捷的国军,却举步不前,18日以后,基本不再进攻,而实际黄百韬部队直到23日才被我军肃清,白白浪费的这5天。这就是这不到一周的时间,让我军重新调整解决黄百韬。

国军为何功亏一篑

那么为何国军在潘塘战役和徐东阻击战,短暂占据优势后,为啥不继续增援了?

先来说说,徐东阻击战后期情况,实际上在我军从潘塘撤退之后,杜聿明救援黄百韬已经很明朗。

除了继续进攻正面,按照当国军少则3公里,多则6公里,实际上在18日后他们很接近的黄百韬兵团了。另一条则是继续派70和74军队进行迂回夹击宋时轮兵团,突破我军徐东防线和黄百韬能合兵一处,不仅可以解了黄百韬之围,还能和粟裕决战,甚至于不和粟裕决战,4个兵团一起抱团撤退南下,也能避免淮海输的这么惨。

但当时的情势并非表面上的这么简单,对于徐州的杜聿明和邱清泉来说,这个碾庄还是一个烫手山芋,盲目的进攻可能会葬送徐州30万人马。

首先,邱清泉让黄百韬坑过。

其实围歼黄百韬兵团,更像是当年“豫东战役”打区寿年的翻版,半年前区寿年被围,国军增援部队以黄百韬为主增援,正好中了粟裕“围点打援”的口袋阵,不得已刘峙命令邱清泉(当时还是第5军军长)解救黄百韬。虽然黄百韬解救了,但这个胜利的青天白日勋章却被授予给了顾祝同爱将黄百韬。合着他邱清泉白打工了,这让邱清泉和黄百韬的梁子算是结下了。

当然这个私人恩怨在大局面前也不算是事,但邱清泉和杜聿明从豫东战役之后,也得出了粟裕不再像以前一样碰到国军兵团一聚拢,就会撤走,此战粟裕打的很坚决。粟裕现在很可能会以碾庄为诱饵,吸引他们继续东进,然后像打欧寿年一样1个纵队监视黄百韬,随后掉头将碾庄最精锐的1、4、6、8和9个纵队加上特纵一起调过来,直接吃掉前出邱清泉和李弥兵团,那这样徐州主力就真的全军覆没。

因此基于上面老梁,这也有了杜聿明和邱清泉在18号的战术——以一个军继续进攻,其他人撤回徐州待命(轮流攻击),实际上此时他们已经将黄百韬彻底卖掉了,都在想着如何跑路……

其次,是潘塘战役的后遗症。

别看国军在潘塘战役之后,叫得很凶,一直在报纸上说什么“徐东大捷”。但他们心底却是七上八下的。而潘塘和正面阻击战,也给了杜聿明很多信息。

第一,粟裕的目标可不仅仅是黄百韬,而是国军在徐州的三兄弟(孙、李和邱三兵团),而粟裕敢于这么打,证明此时他的兵力多肯定要超过自己。而且我军确实有能吃掉这三个兵团的实力。如果不是邱清泉瞎猫碰到死耗子,恰好碰到包抄的苏北兵团,粟裕很可能已经拖住了徐州这三兄弟。

第二,大许家阻击战我军像不要命一样,就是要挡住邱清泉和吃掉黄百韬,而且我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则是异常强悍,杜聿明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突破宋时轮的方向,而且苏北兵团在撤退后也在候命,他们面临的是我军2个兵团。

所以杜聿明也是判断,碾庄是一个烫手山芋,当断不断,连徐州3兄弟都要被粟裕吃掉。

最后,则是中野的神助攻。

在碾庄战役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有了豫东战役成功经验的粟裕就建议军委将小淮海打成大淮海。将中野和华野联兵作战。这个建议得到了军委的默许,并派出刘邓占领淮海重镇宿县,直接割裂了徐州和李延年、黄维两个兵团的联系,直接抄了杜聿明的后路。所以在中野拿下宿县之后,杜聿明认为与其将3个兵团都赔上去救黄百韬,不如赶紧带他们跑路,将部队撤退到淮河以南。

雨田君说

徐东阻击战,与其说是国军功亏一篑,不如说是他们在失败前的“高光时刻”。大胆假设一下,就算潘塘之战后,杜聿明继续进攻,打通和黄百韬的联系又如何?一旦看着杜聿明继续深入,粟裕完全可以暂时不打黄百韬这支残兵,直接掉头就打杜聿明,再加上中野已经到位,强吃掉杜聿明和黄百韬4个兵团又未尝不可?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